一位清华大学教授的无私奉献,
悄然改变了无数西部地区寒门学子的命运。
由他发起成立的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
在清华大学校友的接力传承中,
持续助力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
炭火之光燃起十二年,
如今仍在清华人手中传递,
大爱温暖世间。
“炭火教授”赵家和
赵家和教授
很长时间里,“一位清华退休老教授”是赵家和的代称,也是兴华基金会的受助学生和志愿者们对捐赠人的全部认知。
生前,这位金融学教授将毕生积蓄1500余万元,先后投入西部地区助学事业,却不允许泄露半点儿他的个人信息。
去世后,他的遗体捐给协和医院作医学研究,把自己捐得个“干干净净,求仁得仁”。
他发起成立的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由清华大学退休教授、清华大学校友接棒传承下去。历经十二年,基金会累计资助贫困地区高中阶段寒门学子超过8500人。其中6200余名已完成高中学业,80%以上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1934年9月21日,赵家和出生于清华园,他一生三次改行,都是由于国家需要。
1985年,他筹建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第一个文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并组建国际贸易与金融系,成为学院金融教育方向的奠基人。
1998年,赵家和退休了,应邀担任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经济改革实践。国外讲学两年,他生活上十分“抠门”,一件一美元的化纤毛衣穿了好多年。
回国后,他把在美国讲学积攒下的20多万美金,交给了从事金融投资的学生刘迅“打理”。自己继续在外讲学、担任中兴通讯公司财务顾问。在深圳,他在公司附近租住短租民房、省吃俭用,骑自行车上下班。
“我想赵老师可能在酝酿什么大项目。”刘迅说,“他从没问过投资收益怎么样,2005年的一天我在电话里随口告诉赵老师,账户里的钱已经超过500万了。赵老师沉吟片刻,重重地说,‘嗯,可以做点事了’。”
大半年后,赵家和把“花钱计划”告诉了刘迅——从小学到初中有义务教育,上大学有国家助学贷款,要花,就花在穷孩子“最要劲”的高中,这是“边际效用最大化”。
兴华兴华,振兴中华。2006年起,赵家和悄悄地以兴华助学的名义,请中央教育电视台协助,选定高中阶段的寒门学子。2009年,又在甘肃省白银市的白银实验中学开展定点帮助。几年间,他捐赠助学款一人一年2000元,一千多名寒门学子得以顺利高中学业。
赵家和教授和夫人
2009年7月,赵家和在例行体检中查出肺癌晚期,癌细胞已经向脊椎和脑部转移。
“晴天霹雳!”刘迅忿忿于命运对赵老师的不公。想到疾病治疗需要用钱,他赶紧查了查赵老师的投资账户才略感心安——此时资产已过千万,足够为治疗提供保障。赵家和却说,“账户里的钱要留着,一定不能动”。
“2011年3月底的一天中午,赵老师从家里给我打电话,要我有空去他家里一趟。”赵家和教授的同事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原党委书记兴华基金会第一、二任理事长陈章武回忆,“他想委托我来帮助他实现心愿,将一生积蓄捐赠出来,用这个钱成立基金会,帮助西部贫困地区的寒门学子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
这是一份充满信任的沉甸甸的嘱托,陈章武毫不迟疑地答应了下来。
很快,由陈章武、刘迅、沈铭组成的三人小组,作为基金会发起人,马不停蹄开展筹备工作。
大家提议基金会名称叫“家和”,赵老师坚决不同意。“兴华”的名称是赵家和钟爱的,取“振兴中华”之意。
基金会在甘肃注册。
2012年2月16日,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在兰州成立。赵家和打电话嘱咐陈章武,新闻稿里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非提就说是“一位清华大学退休教授”。
赵家和教授和夫人
最终新闻稿里写的是“一位躺在病床上的清华大学退休教授”,因为擅自加了“躺在病床上的”几个字,陈章武回北京后还挨了赵老师的批评——这样一加就容易让人猜到了。
基金会成立后,在每所中学资助100名寒门学子,每人每学年2000元,分两个学期发放,并一直沿用至2023年春季,从2023年秋季学期开始,每人每学年调整为3000元。
陈章武回忆道,基金会想要设计一件纪念品,回馈给捐赠者,在征求赵老师意见时,他说:“铜板不分大小,爱心不分先后,只要有这份爱心,都是一样的。不要去区分捐赠多少,也不要给他回赠什么纪念品。”
后来设计了一封个性化的感谢信,作为捐赠纪念。这一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2012年7月,一封盖有兴华助学基金会印鉴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和个性化感谢信
交到了赵家和手中,他很高兴,嘱咐老伴吴老师小心保管。
2012遗体捐赠,协和医院墙上的话
2012年7月22日下午5点25分,赵家和走过了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永远地离开了。当晚,他的遗体捐给北京协和医院作医学研究。
只计天下利,不求万世名。赵家和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彩一生,书写出中国知识分子心忧家国、胸怀天下的典型形象,慰藉着因时代快速发展而浮躁的人心。
接棒人陈章武
2012年4月,陈章武在清华大学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后的陈章武带着赵家和老师的重托,十余年来足迹踏遍西部地区受助学校,走访超过500个学生家庭,成为兴华助学坚定的接棒人。
为了减轻接棒人压力,赵家和曾专门嘱咐陈章武,“以后就按基金会章程办事,把钱用完就完了”。但赵老师一片真情厚意,哪能用完就完了呢?
陈章武教授调研
陈章武向赵老师做了三个层次的承诺:第一层是保证做到将赵老师委托的每一分爱心捐款,都用到寒门学子身上。第二层是努力做到在保障基金会正常运作的前提下,保住本金。第三层是争取做到在基金会有所发展的前提下,本金也能有所增长。
如今,实际使用善款累计5600多万元,基金会账户还有3200多万元资产,第三层次的承诺已经兑现。
陈章武教授调研
陈章武将兴华基金会的原则总结为四个坚持:坚持雪中送炭,不做锦上添花;坚持严格自律,不负爱心重托;坚持公开透明,不忘公益初心;坚持重在做好,绝不急功近利。
为了坚持雪中送炭,把爱心人士的每一分钱都直接用到寒门学子身上,大量志愿者和爱心人士自掏腰包参加各类调研和爱心活动。基金会成立十年间,平均每年管理费用只占总支出的1.19%,而国家规定的日常管理费用可占每年实际使用善款的13%。爱心善款用在了刀刃上。
“钱到、人到、心到”是兴华基金会的助学行动准则。“三到”说起来容易,真正执行起来,是陈章武、基金会成员和志愿者们一次次不畏艰辛的默默付出。
兴华助学基金会资助的中学大都在交通不发达地区,“人到”就意味着风雪雷雹冰霜,山高路滑坡陡,必然是兴华助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兴华基金会核心团队数百人次,跋涉行程7万余公里,召开了500多场学生、老师、家长互动座谈会,数万人次参与,走访了近500户贫困学生家庭,和受助学生面对面交流、交情、交心。
1946年出生的陈章武已经78岁了。在他的办公室里,堆放着厚厚的几摞信件,是受助学生写来的学习、生活、思想汇报信。每学期写一封关于自己学习、生活、思想的汇报信,是基金会对受助学生的唯一要求。信件将通过兴华助学基金会转交给实际捐赠人。
截至2023年底,兴华基金会与甘肃、青海、四川、河南等四省八市州十六个贫困县区的24所优秀中学签订了兴华捐资助学协议书,累计资助高中生8561人。其中,6218名已经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80%以上进入高等院校学习。2017年夏季开始,有876名大学生获得延伸资助。2023年,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被甘肃省民政厅评为5A级社会组织。
十年助学路,陈章武连任了两任理事长,见证了基金会运营的种种不易。如何做好考验着下一任接棒人的智慧和勇气。陈章武想起赵家和老师特别交代的“把钱用完了就完了”这句话,也对接棒人清华苏世民书院副院长、原北京市政协委员钱小军教授说了同样的话。“按基金会的章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钱用完了就完了。完成历史使命,同样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兴华同行
在赵家和精神的感召下,从清华校友到社会爱心人士,兴华助学队伍不断壮大。
赵家和教授雕像
刘迅携手清华经管学院共同设立了“师恩难忘——赵家和奖学金”,面向清华大学全体学生,支持清华大学公益论坛以及公益创新大赛。
在兴华基金会支持下,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团委发起了“兴华同行”公益助学项目。最初针对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资助的中学,之后逐步扩展到甘肃、四川等地多个县市,通过与甘肃、四川等地多个县市共建夏(冬)令营的形式,清华学子向高中生共享学习方法、传递学习经验,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
从2020年1月第一支“兴华同行”队伍奔赴甘肃省静宁县起,公益星火越来越亮,其他院系学生也陆续申请加入。2024年寒假,又有三支队伍奔赴西部三所学校开展“兴华同行”冬令营活动。
陈章武很高兴,反复强调公益“对清华青年学生意义重大”“经管学院,特别是学金融学、经济学的学生最需要的品质,是有家国情怀。有家国情怀的人才能管好钱,才能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清华大学党委原书记陈旭在《“炭火教授”赵家和》纪念文集的序言中写道:赵家和老师作为清华大学的金融学教授,以无言之教告诉人们,学习金融不是学习如何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挣到自己口袋里来,而是要学习如何把钱用到最值得的地方去。
“赵老师用无言之教告诉我们,做学问应当精益求精;做人应当默默奉献。”陈章武说。
“他知道怎么赚钱,可他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怎么把钱花在最有价值的地方。他教给我们什么才是最好的投资。”刘迅说。
十二年,爱心炭火的接力棒仍在清华人手中传递着。
更多清华公益人的故事
请关注即将出版的《水木清华》
“清华公益人”专题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
校友总会特别策划
“向祖国报告”系列报道。
时代洪流中,
清华人在各自岗位上笃行奋斗,
始终与祖国同向同行。
行动是最好的表白。
向祖国报告,
清华人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