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11日报道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3月9日报道,中国正计划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来促进就业并提升产业价值链,包括加大对私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并为快速发展的高科技行业培育更多人才。
在9日举行的全国人大会议记者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表示:“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她也提到,康养护理和文化旅游等服务业需求走高。
这位部长表示,将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的支持。进一步加大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扶持力度,释放创业带动就业潜力。
她还强调,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
据媒体此前报道,中国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26%,对这些人才的需求仍在增长。到2025年,预计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接近3000万。
高科技制造业需要有技能的劳动力,随着美国挤压中国获取先进技术的渠道,该领域吸引了更多关注。
王晓萍表示,将组织开展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在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集成电路等领域,夯实人才基础。
在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也提到要主动拥抱智能时代,并表示将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具备数字素养的教师。
据报道,在中国努力向产业价值链上游攀升之际,全国两会的参会者们表示,考虑到高技能人才依然稀缺,需要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据内地媒体报道,全国人大代表陈大伟说:“高技能人才是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骨干,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陈大伟是安徽一家化工集团的车间主任。他指出,当前,高技能人才收入不高、待遇保障较弱问题长期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能型岗位的社会认可度,不利于技能人才的培养。
他还提到,近几年,公务员考试持续走热,成了一些学历较高的青年人的首选;而外卖、滴滴等新业态的兴起,刚好给部分学历不高的青年人提供了就业选择。很多年轻人不愿意选择工人职业,跳槽离职现象和技术传承断层现象严重。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希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并强化其高科技制造业,而高技能人才的不足对该愿望构成了挑战。
此前有媒体报道,到2025年,预计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接近3000万。
陈大伟建议,可以鼓励企业吸收高技能人才参与经营管理决策;还可以建立健全不同职称不同技能人员的当地工资补贴固定值,鼓励技术工人向高职称高技能发展,体现出工匠精神。同时,也可以鼓励企业为高技能人才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和年资年功的工资制度,试行高技能人才的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参照高级管理人员的标准,落实或者兑现相关待遇等。
他也建议,鼓励社会方面多做工作,解决高技能人才面临的困难问题,如住房、安家、子女教育等。
另一位身为高技能人才的全国人大代表则表示,评选劳模等荣誉时也可向高技能人才倾斜。此外,相关荣誉也应多考虑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以鼓励更多来自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加入中国的职业教育领域。(编译/许燕红)